福地怀化网络推介官金玲:怀化斗笠能进入广州“龙船景”吗?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盛夏的怀化,有风穿肺,暑中透凉。一群摄影发烧友走出高铁,扛着“长枪短炮”走进怀化。
日前,由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携手怀化市老摄影家协会共同策划的首条怀化非遗摄影线路正式开启,“e起为怀化文旅打call”——福地怀化网络推介官金玲受邀参加。
金玲是资深媒体人,广东省首届最美非遗人物。近年来,她把家乡怀化的龙舟、山歌、号子等非遗大力向外界推广。她的“多彩湘粤•非遗相约”平台,搭建起湖南尤其是怀化非遗与广东非遗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地文化交流。
此次,他们走进怀化市中方、辰溪、溆浦三县,背着相机走进中国传统古村落,以镜头为笔,描绘怀化的山水人文长卷。
(村民在编制斗笠。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摄)
展开剩余68%“此行最动人的篇章,当属第二天,我们走进中方县中方镇龙井村,探访湖南省级非遗——中方斗笠编织工艺。”金玲告诉记者,在曾氏祠堂里,人们默契配合,竹篾在老匠人的指尖翻飞,经纬交错间,一顶顶斗笠承载着千年农耕智慧。
“摄影家们蹲守在竹影斑驳的现场,捕捉篾刀破竹的利落、细篾缠绕的精巧。日头炙烤着屋檐,他们的后背洇出大片汗渍,像熟透的怀化特产杨梅般水灵。”她这样记录他们工作中的细节。
戏台前的地上摆满的斗笠,既是农人的遮阳帽,更是他们守了半生的技艺。技艺传承人曾师傅一家与斗笠相伴数十年。剖竹、分篾、编织、上油、晾晒,多道工序耗时数小时,最终成型的斗笠仅售20元一顶。
如今,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下,传统斗笠的实用需求虽有所减少,但中方县积极探索,将斗笠作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此次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同怀化市老摄影家协会共同开展的摄影创作活动,正是希望通过镜头,记录下这千年技艺的传承之美,让更多人了解中方斗笠制作技艺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 。”金玲说。
摄影家们用专业与热忱,让非遗在光影中永恒流传。金玲还开起了直播,在她的“铃儿响叮当”直播间将中方斗笠的美向外界推荐,收获一片叫好声。
(金玲在直播现场。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摄)
广东网友的建议令人眼前一亮:怀化中方的斗笠与广州文冲、泮塘龙船扒仔的传统帽饰竟有着跨越千里的“长相厮守”——同样的弧形帽檐,同样的竹编匠心,广州龙船景与中方斗笠的非遗技艺,恰似珠江与沅江遥相呼应。
龙船景,又称龙舟表演,是广州地区端午期间举办的岁时民间娱乐活动,以村落间龙舟互访与技艺展示为核心形式,主要集中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部分村落延续至五月中下旬。
“这一顶顶斗笠不仅是怀化农耕文明的符号,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纽带。”金玲说,“试想如果网络牵线成功,让怀化竹编走进广东的“龙船景”,既为传统赛事添加一抹非遗新韵,也让深山匠人的手艺接上大湾区的烟火气。”
在她看来,假如有一天,20元一顶的斗笠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南下,既是粤湘文化的双向奔赴,更是“小产品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
“每顶斗笠多卖出一份,就为古村留下一位守艺人。愿竹篾间指尖上的乡愁,化作乡村振兴路上的新风景。”金玲憧憬着中方斗笠的美好未来。
发布于:北京市深圳十大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